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像一座富矿。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无论是在讲话,还是在回信、贺信、署名文章中,传统文化中的典故、格言、警句、成语等都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分不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民本思想、忧患意识、大同理想以及责任担当观念无不深刻影响着他,使其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论述具有浓郁的传统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的滋润与影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渗透着爱国主义的诗句人们一直在传诵,如唐代岑参的“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渗透着爱国主义的故事人们一直在讲述,如屈原投江、苏武牧羊、木兰从军等;渗透着爱国主义的英雄人物人们一直铭记在心,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等。
习近平总书记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思想的滋润与影响。在谈及当选国家主席的心情时脱口而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融入了浓浓的爱国情、报国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的滋润与影响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是维持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富国安邦的重要理论基础。商周时期,士人反思商纣王暴政引发民众反抗的教训,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保民”等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孟子将之发展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在明末清初发展到最高峰,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君客民主”的思想,君主的责任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于强调重民、利民、惠民、养民、恤民。
习近平总书记汲取了民本思想的精华,将其发展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旁征博引有关民本思想的古代典籍、经典名句,其执政伊始就将“夙夜在公”作为基本要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里有大量关于民本思想的格言警句,如“‘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熏陶与弘扬
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孟子提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既有忧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又有忧他人的生存与发展;既有忧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又有忧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既有忧天的意识,又有忧道的意识。就个人层面而言,《易经》中就有“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的表达,明确指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与忧患意识息息相关;就他人层面而言,屈原在《离骚》中就有“哀民生之多艰”的意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志向。从国家层面而言,忧国意识贯穿整个中国发展历史,正是因为士大夫阶层都有“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国意识,中国才不断延续、发展与壮大;从民族层面而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融合、发展,与其特有的忧患意识也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天表现出对上天的敬畏、对大自然的敬畏,强调要呵护上天、呵护自然,要做到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中的忧道强调要认识万事万物的本源、本质和规律,孔子认为君子要“忧道”,表达了对“道”的价值追求、对建立理想社会制度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的影响,还弘扬了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于安思危,于治忧乱”“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等词句来强调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强调“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继承与升华
大同理想最早出现于《礼记·礼运》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美好社会:社会制度“天下为公”、管理体制“选贤与能”、人际关系与外交“讲信修睦”、民生和社会保障“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劳动生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社会秩序“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都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安居乐业美好社会的憧憬,成为人们反抗剥削压迫的精神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肯定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认为“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还升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将“求大同”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个行为准则。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中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习近平总书记还将“为世界谋大同”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将大同理想与国情、世情有机结合起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使命,从而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时代化、国际化,在世界舞台表达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递美好愿望、共谋未来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责任担当观念的接受与践行
中华民族是崇尚责任担当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强烈的责任担当观念。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体现了强烈的担当意识。对个人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观念,对个人负责强调“修身”“慎独”“躬行”,对他人负责强调做“益友”“诤友”,对家庭负责强调“举案齐眉”“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对社会负责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国家负责强调“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人有担当、做事有担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推崇的观念,做人有担当强调“顶天立地”“君子坦荡荡”,做事有担当强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铁肩担道义”,不“推诿避让”、不“虚与委蛇”。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担当观念,还是践行责任担当观念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在践行,重在责任担当,重在弘扬斗争精神,即“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来源:党建参阅
作者:郭国祥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 昭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