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察家感叹: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在13个方面的“坚持和完善”、200多项重大举措中,“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个重要论断,是新中国一路走来的制度梳理,也是制度完善发展的操作指南;一项项制度创新,肇始于过去的探索,造福于更美好的明天。
在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实践证明,滋养于五千年文明史,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行之有效并将永葆生机。
没有一项制度是凭空而来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灿若繁星的思想家、浩如烟海的古籍形塑着中国人“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一切制度,唯其根植本国土壤,才会管用、才会好用。
一部新中国发展史,就是一部制度创新史。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破立并举,不断将治国理政的经验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巡视制度、环保督察制度,到权力清单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我们在各领域搭架子、定规矩、划边界,形成制度建设的总体效应。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坦言: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如今,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道,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中国必将答好制度建设的时代答卷。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从“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再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现代化”认识的不断深入,标注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图景持之以恒的谋划。制度管长远,制度建设也应着眼于未来。一方面,国家要发展,社会要稳定,人民要幸福,最终都要靠制度的绳子来牵引。另一方面,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经济下行压力,未雨绸缪、定规立制是抵御风险的重要保证。从实然和应然的角度看,制度建设都应面向未来,这是共产党人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落实到位才能创造未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不断优化政府服务水平,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助力天蓝水绿山青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新方案……制度从“纸上”落到“地上”、走进“心里”,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凝聚起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的共识。同时,因革损益、与时俱进是制度的重要品格,沙盘推演中看不到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只有在落实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形成“制度—落实—更好制度”的良性循环,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进步提供保障。
回眸来路,放眼前程。在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漫长马拉松比赛中,中国已经顺利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未来,我们仍将坚持不懈,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坚信:在这条被实践证明也必将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康庄大道上,中国人一棒接着一棒跑,创造着不断前行的历史,也必将写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来源:人民网
作者:原石